在2020年9月8日,全球化智库(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简称CCG)与北京市商务局联合主办的2020服贸会“服务业扩大开放暨企业全球化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CEO杂志》作为论坛的官方媒体伙伴全程参与。
CCG理事长兼主任、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参事王辉耀在论坛开幕致辞时表示,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全球经贸形势异常严峻复杂的情形下,举办此次论坛有着特殊的意义,充分表明了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
CCG在会上发布了《2020企业全球化报告——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新机遇》,报告指出在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潮流的冲击下,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各国寻求国际合作的重要路径。CCG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从政策层面和市场层面进行了深入剖析,表明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投资的重大优势,指出外商在华发展正迎来新的机遇。
2020服贸会“服务业扩大开放暨企业全球化论坛”由全球化智库(CCG)和北京市商务局联合主办,由中国美国商会、中国欧盟商会、加中贸易理事会、英中贸易协会、中国瑞士商会、中国澳大利亚商会协办。作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重要论坛之一,此次论坛契合了服贸会“全球服务,互惠共享”的主题,围绕中国扩大服务业开放的新举措和全球疫情引发的全球化变局,探讨当前在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之下,企业如何抓住开放新机遇,开发新战略、新布局,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重构的进程中突围,实现逆势增长,从而开创互惠共享的服务贸易全球化新局面。
2020服贸会作为全球服务贸易领域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展会和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龙头展会,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在线下举办的第一场重大国际经贸活动。商务部原部长、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CCG名誉主席陈德铭,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CCG主席龙永图,北京市副市长杨晋柏,北京市商务局局长闫立刚,CCG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王辉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欧盟驻华大使郁白,加拿大、澳大利、荷兰、新加坡、芬兰、爱尔兰、新西兰、加纳等8个国家的驻华大使,以及6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国际组织、使馆、国际商会和知名中外企业代表出席了论坛并进行了研讨交流。
随着《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的发布,在北京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实验区,表明了服务业开放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也将打造成自贸区的开放名片。
北京市商务局局长闫立刚表示,会以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开放的新格局,更自由、更便利、更安全的新环境,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新体系,更好发挥北京在中国服务业开放中的引领作用,展示出古老北京的当代魅力。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北京站在开放的历史新起点,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
北京市副市长杨晋柏同样肯定了北京打造服务业主导的开放模式,他表示,近年来北京市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全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推进高水平开放、协同开放、精准开放,有效衔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形成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Beate Trankmann)认为,中国的经济特区快速发展,既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转型,其投资与贸易又使所有人受益。她表示,中国经济特区或自由贸易区占到全球5,000多个的半数,中国在分享经验的同时,也推动了国家之间的合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会支持这种有责任的投资。
当前,中欧正在积极推动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认为中国市场对于欧洲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希望企业界能有一个里程碑,达成一些切实的进展。“未来10年全球的增长会来自中国,未来2年,化学品60%的增长会来自中国,所以不在中国布局的话,肯定会在其他地方受到挑战。”他提到,一家德国化工公司在华投资项目总投资额高达100亿美元,彰显了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从长期看,尽管未来中美关系以竞争为主,但我们仍要努力在有规则的竞争中创造合作,避免或减少严重对抗。”
商务部原部长、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CCG名誉主席陈德铭认为美国和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国内市场,双方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决定了“谁也离不开谁”。同时他也表示,在双循环的推动下,国内消费市场成了企业开拓的主战场,但市场的成长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收入的增加、物价的稳定、资源的保障以及心理的预期等等都是重要因素。
受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全球贸易和投资遭受重创,世界经济整体陷入衰退。尽管外部环境受限,在中国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完善营商环境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连续3年稳居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目的国地位。外资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经济增长、财税收入、扩大社会就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此次论坛上,CCG发布《2020企业全球化报告——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新机遇》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在对后疫情时代企业全球化发展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外商在华投资的现状与特点,对外商企业在华投资的政策与市场机遇进行了剖析。同时,CCG还发布了“2020外商在华投资企业推荐榜单”,发起了北京国际商会合作网络。
CCG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在该报告的发布环节表示,外商在华发展正在迎来新的机遇。她表示,在政策层面,《外商投资法》的实施全面保护了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提供制度保障。在自贸区、自贸港进行制度创新,营造有利于投资的环境,自贸协议谈判工作有序推进,“朋友圈”将不断的扩大。在市场层面,中国经济的韧性、消费潜力与产业链的优势非常明显,巨大的消费需求创造出了“世界市场”,4亿中产阶级人口的崛起,完备的产业链及产业集群优势,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投资的重大优势。
此外,CCG在论坛上发布了《知识产权与亚太经贸一体化》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对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有一定影响,随着全球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发展,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是先进的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准入门槛之一。这份报告通过三个维度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进行观察和分析,对中国目前的知识产权现状,是否能够参与高标准的区域自由贸易协议,特别是加入高于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准的全面和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重点话题进行了关注。
论坛举办4场圆桌会议,讨论未来发展前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步入寒冬,贸易保护主义回潮,在中国服务业逐渐开始恢复活力的同时,国际形势却不明朗。这对中国企业既是挑战,也蕴藏着新机遇。
“新加坡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一直都是全球化的推动者,我们相信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化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可以对所有的国家都是有益的,包括中国。”新加坡驻华大使吕德耀(H.E. Lui Tuck Yew)就此议题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民粹主义不断抬头、单边主义不断涌现的交织性影响下,倡导各国支持贸易和产业链的拓展,呼吁各国致力于进一步推动全球化,才能让各方受益。
加拿大驻华大使鲍达民(H.E. Dominic Barton)也认为,中国在服务业的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尤其是在健康、金融、教育三个领域蕴藏大量的发展机遇。“开放服务业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就业环境得到改善是非常重要的,服务业在未来经济体当中或者经济发展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强调,为了加快发展服务业,中国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
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和“逆全球化”思潮的涌现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中国企业需逆势而上,在全球化逆风背景下寻求全球科技合作,将国外的领先技术引入国内,多元创新开发海外市场。
“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人民币,占整个GDP的34.8%,GDP三分之一都是靠跟数字经济有关系的产业所推动的。”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CCG学术委员会专家石勇认为没有数据,任何技术都是“无米之炊”,“所以大数据非常重要,企业需把握数据立法、分析、共享、保护四个阶段。”
瑞士驻华大使馆科技参赞白尼克(Nektarios Palaskas)认为要重塑全球价值链的同时,更要秉持合作精神。他指出,同很多欧洲国家相比,中国的数字化技术取得了更快的进展,在医疗、保险等领域收集了丰富的大数据。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瑞士希望加强同中国的科技合作,通过知识共享与技术合作,打造更加紧密的全球产业链。
数字经济在2020年服贸会上成为“关键词”。中国正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历史契机,积极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建立数字经济治理体系。
近年来,中国不断释放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特别是在金融业出台了一系列具体举措。“中国金融行业的开放是受欢迎的,有很多的人已经进入退休的年龄,他们需要退休保险来保证他们有好的生活质量”。
爱尔兰驻华大使李修文(H.E. Eoin O’Leary)表示,中欧投资协定将进一步为中国金融业与全球金融业深度融合提供良机,将给中国带来更加丰富的保险和储蓄产品,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数字科技的广泛应用形成了数字经济,但数字经济又驱动了我们的服务经济。”
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CCG高级研究员邵春保从协同与替代、标准化和个性化、效能和监管、市场拓展和数字提升这四个方面阐述了服务贸易的数字化特点。他表示,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繁荣数字贸易就要消除数字鸿沟,提升数字红利。
紧密的经贸关系的建立与维护离不开各国的通力合作,区域自贸协定的落实也亟需企业的积极参与。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中国正不断推动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建设,促进供应链互联互通,并成为推进全球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
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CCG主席龙永图表示,受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反全球化的措施,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不得不采取一种现实主义的做法来讨论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全球自由贸易的体制的放弃。在他看来,目前最可能成功的贸易安排是以“10+3”(东盟+中日韩)为核心的亚太区域合作。
“我们的经济要保持开放,我们需要基于互惠互利准则的贸易,所以我们非常欢迎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取得的进展。”荷兰驻华大使贺伟民(H.E. Wim Geerts)表示,希望尽快看到切实的成果,给投资创造更多可预期性。具体来说,荷兰希望这个协定能够解决在市场准入、平等的竞争环境和可持续性方面的问题。此外,他还指出,欧盟在绿色经济这方面已提出了非常远大的目标,希望中国也能够做出类似的承诺。